如果記者不幹,就回家養「屎孩蟲」

如果記者不幹,就回家養「屎孩蟲」

不是我不幹記者,而是近來幾個採訪,頻頻發現人生的樂趣與挑戰,因為當事人的投入,讓我怦然心動,覺得人生幹這件事,比記者好玩太多了。

他們是前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以及台西村公民電廠創業者許震唐。

15年前,少不更事,茶飲店老闆show出他手上一支24萬omaga錶,告訴我宏駿,「有錢就可以任性,做自己的主人」,我有次到他茶廠,看著他帶領幹部,領讀「商業週刊」一篇文章「百術不如一誠」,讓我死心塌地跟定他做著「有錢真好」的美夢。

這個夢,我自己一年玩完,我見識了商場的爾虞我詐,見識「有薪水領,真好」,別了,別了,當老闆,讓你去,我還有家,還想活命,以我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,又不了解員工的心理,肯定把健康葬送在這裡。

後來,我很幸運到彰化擔任自由時報的記者,遇到許多成功的大老闆,有些都是億來億去,當然,沒有深交,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,我不得而知,只知道「你恐怕也在利用我,好,我很樂意,只要不涉及廣告、圖利,把你的價值觀、經營理念丟出來讓社會知道,我何樂不為」。

台灣經濟近年走下坡,受全球化影響,今年的景氣不會好,大家要有勒索褲帶之準備(就像日本失落20年一樣),為什麼會有景氣衰退?因為「資本市場」已經被炸到出水出油,一再的量化寬鬆、印鈔票,吃補品,結果現在後遺症都爆發了。

資本主義創業,就是傳統那套,有資金、有技術、有人、有願景,透過管理和財務的方法獲得利潤,利潤增加,再擴大市場規模。

幾十年下來,大家都已習慣這種賺錢模式,其結果就是老闆一直賺錢,再挖人、技術,讓產業升級,員工無法創造自己的價值,就只有坐領乾薪(別再羨慕口譯哥了!人家可以,你行嗎?)

創業牽涉到的核心,不只是「賺錢」,而是你心理的滿足點,於是,你會覺得,資本越大,錢賺越多,門檻也越高,後繼者要追,更難,你就越心安。

陳世雄是農業博士,理論和實務的驗證者,他退休後經營「city bear農場」,約一甲的土地,種菜、種水果,養雞,養蜜蜂,他告訴我「創業不是發大財,而是實踐一種價值」,他的價值就是「有機的生活」,他過的生活就是有機的生活,而且能從中賺到錢,雖然錢不多,但心理很滿足,因為,面對土地和消費者「無愧於心、無愧於天地、無愧於人」,他的東西,就是有機,「我沒有那麼多錢去驗證,但消費者相信我,我就有價值,驗證是資本市場必須,但我又不汲汲營營於賺錢」。

他沒有完整的會計系統,他最care的是,今天有多少「碳」進來農場,他用碳排放去檢視自己的農場,基本上,跟本不用會計系統,因為農場的經濟循環,都是以「有機」方式,沒有大型設備的投入,產出是必須,賣不出去,就是再回到土地,所以沒有賺不賺的煩惱,但基本上,不賺錢,很難,只是賺不多。

他從豆漿店及餐廳收取豆渣、廚餘,拿它來餵黑水虻,黑水虻28天羽化前變成小蟲,拿來餵雞,田裡有玉米、穀物等飼料,每天早上起來收蛋,自己能力只有200隻蛋雞,「我也不想再擴大,我不是以賺錢為目的」。

他田裡有40個蜂箱,養蜜蜂是它可以成為「環境尖兵」,因為蜜蜂的環境很敏感,他自己的田是有機栽種,不噴農藥,但鄰田未必,所以他必須有蜜蜂幫他監控環境。

他從2、3個蜂箱開始養,到後來,開始產蜂蜜和花粉,經濟規模就出來,他的東西是別人的一倍,但不管蜂蜜或花粉都不怕沒人買。

如何經營自己的「品牌」,「city bear」就他的名字,「城市雄」,一個回到家鄉養蟲養雞、種田的老教授,「我就是信譽的保證」,因為我對土地和台灣農業有保護的責任和義務,所以我退休後利用自己一生所學,創造一種「經營模式」。

陳世雄說,我這套方法是計算產碳多少,我盡全力減少碳的產出,而非一直想獲利,碳減得越多,客人對他的需求越高。現代年輕人,動不動就想創業,但創業的價值是什麼,要搞清楚,如果一直把腦筋用在「賺錢」,一定會走偏。

我赫然發覺,創業根本不是「資金多少的問題」,而是你有無一套「接地氣」的方法,如果它是接地氣,就能永續,這套模式就能一直運作下去。

剎那間,我終於搞懂,為什麼太太的「台灣寶」作網路店,投了10多萬元仍鎩羽而歸。以前創業,總是用「錢」去思考,如今我會用「社會及土地」去思考,用金流去創業,在「資本主義崩壞」的年代,你只能拿更多錢出來加盟,小資族用資本搞創業,甭想了,「你沒機會了」。但用「社會主義」去搞創業,永遠不嫌遲。

ps:「屎孩蟲」就是黑水虻的幼蟲,就是吃大便長大的蟲,過去拿來釣魚,現在可以用作飼料的添加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