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西瓜皮到一片農園

圖為是後院的奶油生菜

種田是件苦差事,如果沒有相當的把握,千萬別投入!更別奢想從中獲得利益,所謂「菜金、菜土」就是現代農民的寫照。
但自從我走進前明道大學校長陳世雄的農場(CITY BEAR FARM),對於農業經營有另一番看法,甚至有一股「不幹記者,就去當農夫(養黑水虻)」的想法。
經營農場一定要有一套「操作哲學」,這套哲學就是跟大地共存,用環境去幫我們「生產作物」,是人去配合作物、配合環境,而非作物來配合人,而「有機」是操作的核心,台灣的土地那麼小、那麼貴,比規模,你怎能比得過美、澳、中等農業大國,而「有機」並不難,其訣竅是你在「利用」環境,讓土地產生價值,產能多少,要靠你對環境有多了解,對作物的習性的掌握有多深入,更要熟稔「有機武器(蜜蜂、黑水虻、益菌…等)」的運用。
台灣傳統的有機栽種,雖名為「有機」卻無法養活農民的肚子,因為農民不懂環境,選擇不適合環境生長的作物,縱然習得一大堆有機肥、微生物益菌的技法,但作物「嬌貴」,最後仍落得不賺不賠。大家總以為「有機」種出來的東西就是量少、質差,那是因為「選錯作物」,作物市場價格高的原因是因為難栽種,而你用「有機」去對待嬌貴的作物,自然門檻特別高,收入受限。
「不要想著收成,收成才能更多!」這是我的體會,陳校長一甲地,一年產值超過100萬元,成本非常低,他養黑水虻飼雞、養蜜蜂取蜂王乳、蜂蜜,種咖啡烘豆子,我原本不相信1年產值逾100萬元,但後來我信了,而且從去年也試著操作,結果真的有點小收成,「如果連我這種拿筆的人都能種田」,那應該給很多人信心,「種田」一點都不難,而且從陽台就能開始。
過去我種過蒜頭、栗子南瓜、番茄、百香果、水果玉米…幾乎都以失敗告終。轉變的契機從一塊西瓜皮開始,去年嗑完一顆大西瓜,望著又厚又重的西瓜皮,心想這種垃圾拿到垃圾車去何等浪費,何不拿來當廚餘堆肥。我開始學做廚餘堆肥,1個月後就有液肥可用(利用鳳梨等水果酵素、枯草桿菌分解),液肥拿來澆灌百香果,種了3個月,百香果「瘋欉」,沒有收成,水果玉米也是同樣的處境,可能是天氣太熱。
我的「實驗小農場」不到30坪,在經歷無數次失敗後,入秋後慢慢掌握到節奏,校長一段話啟發了我「讓環境幫你做工」。我不再種嬌貴的作物,而是選擇「容易種的」,我問種子店老闆「什麼菜最容易種?」老闆不假思索說「生菜」,因為生菜會分泌膠液,讓蟲不敢靠近。我即刻買60棵菜苗(120元)回家,50天後歡喜收成,後來不斷增加,先後種了甜羅蔓、包心羅蔓、紅火焰萵苣、妹仔包萵苣、奶油萵苣…。
經由網路爬文,了解各項萵苣的習性,我還用了蚯蚓土、廚餘肥讓萵苣長得又肥又大棵,萵苣家族讓家裡每天有吃不完的生菜,其中大部分提供給太太的店「真姐Pure food」作「鮮蔬輕食」,剩下的自己吃,那感覺就像,自家後院養了一頭牛,想要喝牛奶,自己擠。
我的農業操作模式,就是不去想「自己愛吃什麼?」、「市場較受歡迎的作物?」而是了解農場的土壤特性,考量什麼氣溫,種什麼蔬菜、水果,也考量週邊陽光和土壤的質性,「我營造的環境就是如此,適者生存,不適者淘汰」,秋冬時期最適合萵苣,我還會挑一些較高難度的作物栽種,「番茄家族」是目前挑戰的對象,收成差強人意,但可以讓我學到很多病害的有機防治,我在田間種薰衣草、香茅、天竺葵…等香草植物防害蟲、引益蟲。
現在每天叫我起床的都是「滿園綠意的苣萵,以及看看正在跟環境博鬥的番茄們」,一邊灑著水,一邊想著今天該跑的新聞,多麼「有機」的開始,如果我這套方法行得通,那麼住在城市,只要有陽台,只要有陽光,就能種蔬菜,看著手栽的蔬菜一天一天長大,再端上桌,多麼解憂、療癒,「農業一點都不難,就是了解作物,了解環境而已。」你如果一直想「高收成、高價格」就可能對土地無止盡的破壞,地瓜、紅龍果、芋頭、萵苣都是容易入手的作物。
農業是一種「生活哲學」而非「商業經營」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