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書推薦:《為什麼要睡覺?》(作者沃克Matthew Walker,譯姚若潔)


老早就想寫這本書的心得了!趁著年假的尾巴做一番「心靈」整理,也希望讓許多被睡眠或壓力困擾的朋友「得救」,這不只是書推文,更是自己的實證心得,所以文長。
這應該是過去一年讓我收穫最多的一本書,解答我多年的心理疑惑。我一直不解,20年前在電視台擔任駐地時為什麼會罹患「自律神經失調」,至今在我新聞工作的朋友圈裡,不少人都,罹患這個毛病而不知(沒病識感),包括記者、警察、老師、司法官、生意人、業務員…,太多、太多了,「自律神經失調」並不是壓力大才會得,裝個心臟血管支架,動到「自律神經」就可能「魔病」上身。
「自律神經失調」真的很痛苦,我最嚴重的時候是在經營茶連鎖店,一到店裡就心悸、恐慌、憂慮,明明業績長紅,但我很害怕面對眼前的工作(心理的「戰或逃」),明明車子已經開到店門口,就是不敢下去開店,躲在車內狂吼,才能稍稍舒坦、解鬱,其次每天狂拉肚子(我一直以為喝茶引起)、心情起伏躁動很快、對人很沒耐性、常有「交際恐懼症」,當時每天有太多東西要學、要處理,最後被壓力搞垮,因為身體已經撐不下去才離開茶飲界,離開時,我完全不知自己的下一個工作在哪裡?只因「身體擺第一」的生活信念才得救,後來有機會到自由時報,我才回慢慢走出來,這是極為漫長的過程,我尋找信賴的心理醫師,學會把步調放慢,游泳、閱讀、看電影都是我自己揣麼出的方法,即使病已痊癒,這些習慣仍跟著我一輩子,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好像是「老天賜給我的禮物」。
回到《為什麼要睡覺?》這本書,我找到當年罹自律神經失調的「可能原因」。我在東森新聞擔任南投駐地長達6年,「沒有一天睡過好覺!」,當時的我無時無刻都在聽WALKY TALKY,就像現在記者經常上網找新聞一樣,我當年連睡覺都透過無線電掌握警察和消防隊的動態,彼時警用電波還未數位化,我不管開車、睡覺,我都聽著無線電,一有狀況就「拚命」,太太認識我後,才知駐地的「歹命」,我可以「半夢半醒」之間,知道頻道上是否有「新聞」,睡眠經常被打斷,當年駐地生涯,晚上經常喝酒應酬,白天跑新聞,深夜還要起來跑車禍、凶案(絕大部分從無線電聽來)。
南投駐地後期,我經常發生小車禍,自己並不自覺「失眠」引發,但反應在生活行為上就是「特別的躁動不安」,我有一萬個理由離開駐地這個工作,但為了養家,馬上又投入壓力更大的茶飲連鎖店經理的工作,做了8個月「歸組歹了了」。
睡眠不足引發的腦傷害,每天一點一滴累積,長期就引發疾病,「怎麼治都治不好」,因為不好的睡眠習慣引發「自律神經問題」,自律神經跟心跳、腸蠕動、溫度感知、呼吸直接關係,我因為壓力大導致自律神經失調,身體對氣溫反應遲頓就經常鼻塞、感冒,吃藥剛開始有效,但1個禮拜後又開始「鼻塞整晚」。
但別人不會,為什麼你會?這就像看一張美食照,為什麼有的會想流口水,有的人則不會;為什麼車子開到時速150公里,有些會害怕,有些人不會;看到血腥凶案現場或恐佈片,有些人會怕,有些人不會,我經常白天跑到「屍體新聞」,晚上睡前就聞到「屍臭味」,我想是「九二一大地震」聞到怕,那味道已經深植腦海,其實這都牽涉到大腦的運作機制。
「腦科學」是過去20年澎渤發展的領域,這本書教你很多大腦的運作機制,作者沃克是UCLA 柏克萊分校的精神病學教授,他最專精的領域是「睡眠」,他幫助NASA太空人(無晝夜)、職業運動員(調時差)「學會睡覺」。
你也許疑惑「為什麼睡覺需要學習?」因為大腦的運作太神奇了,我用電影《陽光普照》的經典名句來聯想,「上帝最公平的就是給每個人同樣的時間,一半黑夜、一半白天」,如果你只知道駕御白天(工作、家庭…)卻不如何駕御黑夜,就可能「生活亂了套」,坊間有太多書教大家如何「有效率的工作、如何經營家庭、財務」,卻少有書本教大家如何「有效率的睡覺」。睡覺是「循序漸進」,緩緩進入、緩緩出來,時間約莫8小時。
大腦內有個名為「松果」的所在,在一天工作告一段落後,松果會分泌「褪黑激素」,褪黑激素讓人想睡覺,過去我總認為「疲累」才會想睡覺,其實不然,真正讓你想睡的是「褪黑激素」,但補充「褪黑激素」並不會讓你睡眠品質變好,它只是讓你睡眠提早啟動。
而睡眠又分為「淺眠」、「深眠(非快速動眼睡眠、快速動眼睡眠)」,淺眠就像「抽取式硬碟」,我們經歷「精彩的一天」後,很多記憶透過「海馬迴」吸收,如何把短期記憶存取下來,有賴「淺眠」,緩緩入睡來到睡眠的第一階段,哪些記憶值得「大腦收藏」?靠得就是「淺眠」,大腦內這顆「抽取式硬碟內的資料」因為有睡覺,才會把短期記憶送進入皮質(長期記憶,所謂的豆腐腦,腦內最多的部分)保存,淺眠的第二階段,決定你「白天的資料」能否「有效率」的轉存,其實「淺眠」很容易被吵醒,當年我一直聽無線電,經常被吵醒,白天的記憶難以有效轉存進大腦。
如果淺眠再深入就是「快速動眼深眠(第三階段)」,這部分最重要了,它承接了之前的第二階段淺眠,這時候「你怎麼叫都叫不醒」,暫存記憶因為有深眠才能「神速」地「刻進」大腦裡,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上台大?可以進哈佛?並不是他比較聰明,而是他的「快速動眼深眠」運作的很徹底,很多白天的記憶都有效率地「烙」下來。
第四階段「非快速動眼深眠」最好玩了!這個階段就是「作夢期」,在夢裡,你可以當隨機殺人狂鄭傑,邂逅波多也結衣,甚至跟他上床,也有可能你中了上億元的樂透,開始過富豪的生活,也有可能一夕之間變成「同性戀」或「神力女超人」,也可能罹患武漢肺炎四處躲醫生、警察,深度睡眠的你,可以天馬行空的作夢,「作夢無罪」,作夢也可以「療傷止痛」,心理醫師如果知道你的過去越多,越能透過「作夢」幫你戒毒癮、煙癮、減肥…,人類也因為「敢作夢」,才會有「地理大發現」、「上太空」,希特勒因為「敢作夢」無病識感,才成為近代人類最黑暗的魔頭。
「會作夢」到底好不好?其實看你怎麼運用,一個殺人無數的惡魔,能用「作夢」幫他治療暴力傾向,同樣的「作夢」也會幫受害者療傷止痛。
睡眠是層層相扣,所謂「祝你有個好夢」,這句話真的「頗具深意」,而我們的夢境都出現在「睡覺的最後一個階段」,為什麼你醒來還記得「夢到什麼?」因為你已經來到睡眠的最後一個階段,如果你經常「好夢被打斷」影響的是你「深度思考」、「創造力」、「療傷止痛」的難得機會。
國中、高中生經常為了趕車而「早起」,中斷的是「深度非動眼睡眠期」,長期下來,影響的是他(她)們創造力和療傷止痛的機會,你說他們是「草莓族」,才一個失戀就想自殺、自殘,其實是大人沒有給他們「充足的睡眠」,動不動就叫他們「起床上課」。
睡眠有多重要?如何正確睡眠?這真是一本寶書,裡面也揭露很多熬夜、酗酒、吸毒帶來的傷害和實例,這是作者長期做睡眠研究的第一本書,非常的白話,很多說法都有實驗、實例作依據,也因為把深奧的科普知識化為口語,才讓我很容易上手。
看到這裡,代表您有心理壓力,恭喜您,知道睡覺的運作,
㊗️你今夜有個好夢。

記2018奥斯卡-哲人日已遠,典範在夙昔個

今年奧斯卡有兩個亮點跟台灣有關,一是入圍最佳女主角的潔西卡雀絲坦(Jessica Chastain)/「決勝女王」(Molly’s Game),其次是郵報密戰(The Post)

潔西卡就是去年跟李安一起來台灣頒獎的那位大美女,超nice,有網友封她為「台灣之友」,她是硬底子的實力派演員,這次靠「決勝女王(Molly’s Game)」入圍奧斯卡,外界原本就不看好,從頭到尾都是在講話戲,口白那麼太多,潔西卡能發揮的空間反而不如「水底情深」啞女莎莉霍金斯。
倒是潔西卡去年另一部作品「攻敵必救」就非常好看高潮迭起,不到最後一刻,不知結局。只是潔西卡演來演去,大都圍繞在「女強人」的角色中,角色被限,也許她的致命傷,以後看李安能不能激發出她的潛能,掄一座小金人回家。
重點來到「郵報密戰」,這是向「往日報業」致敬的一部戲,梅姨飾演的郵報發行人葛蘭姆(Katharine Graham)其實來過台灣,民國75年蔣經國向她透露「台灣即將解嚴」,華郵葛蘭姆為台灣作第一手報導,台灣人要透過華郵才知道即將解嚴。葛蘭姆是全世界第一個知道台灣即將解嚴者,中間翻譯官叫馬英九。
華盛頓郵報原本只是地方小報,但他卻幾度改寫美國近代史,記者揭發水門事件,讓總統尼克森黯然下台,它的經典不下於歷史悠久的紐約時報。
「郵報密戰」聚焦在「越戰秘密檔案」,美國官方明知道前線吃緊,一定會打敗仗,卻對媒體一再宣稱戰事樂觀,於是一波又一波的子弟兵到前線送死。
葛蘭姆身為「小報」的發行人,週旋於華府的社交圈,從中獲得紐約時報捕得「越戰秘檔」這條大新聞,即將揭露美國官方醜聞,紐時報導了,結果發行人因報導危及國家安全觸法,差點坐牢,但「政客扭曲戰爭事實」是實情啊,人民也有知的權力,現在國家機器用司法箝制媒體,身為小報發行人的葛蘭姆該如何自處,她選擇跟政府對抗,本於事實,靠著「深喉嚨」提供證據,讓事實呈現,後來她一樣被逼上法庭,但這次其它報紙引用華郵,繼續報導,輿論制衡了國家權力的無限上綱,美國終於在越南退兵,一場毫無勝算的戰爭,終於畫下休止符。
劇中看的是梅姨如何與總編輯(湯姆.漢克主演)合作無間,一方面要為報館生財,一方面要週旋於官場間,最終為了國家安全,賭上自己也賭上華郵一把,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。
在臉書興起,「媒體無用論」大行其道的此刻,報紙的功能被弱化了,很多消息都講求快,先求快,再求正確,因為訊息太多、太雜,以前記者眼前只見一座冰山,只要往下鑿出冰山一角,就足以讓敗德的政客崩毀,現在,處處是冰山,你已經不知要從何鑿出冰山一角,因為鑿出結果的「機會成本」越來越低,有時反而靠網路鄉民去鑿更有效率,記者只負責報導,不用涉險。這就是現在的媒體生態。
哲人日已遠,典範在夙昔,因為閱報率下降,華郵今已落入「亞馬遜」貝佐斯之手,昔日喊水會結凍的報紙,不得不向網路巨擘稱臣,成為其事業佈局的一環,你想,貝佐斯面臨川普劣行,他會挺總編輯還是川普?時代的轉變,真是令人不勝噓唏。

好影推薦:拆彈少年VS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

拆彈少年vs 比利林恩中場戰事

拆彈少年,一部發人深省的丹麥片!二戰期間,德軍為防盟軍登陸,在丹麥海邊埋了200萬顆地雷,但後來盟軍從法國的諾曼地登陸。
德國戰敗了,地雷該由誰拆?當然非德軍戰俘莫屬,2000名戰俘,沿著丹麥海邊拆雷,死去大半。
導演用一群「娃娃兵」當主角,真是相當犀利!德國在戰爭後期,把娃娃兵推上陣(跟日本皇軍差不多),最後都被俘虜了,面對戰勝的丹麥,其命運如螻蟻,他們被推上火線拆彈,略顯稚嫩面龐,每天都要面臨「伙伴的死別」,上帝今天點到誰,可能隨時都會送命。


戰爭的無情,讓這些孩子來承受!坦白說,剛開始看,很不習慣,因為以往螢幕上的德軍,都是穿著英挺的納粹制服、頭盔,盛氣凌人,但這些「小德軍」,穿著略嫌大的「納綷制服」,換來的是丹麥軍一連串的霸凌,丹麥人把自己國仇家恨,一股腦兒往這些手無搏雞之力的娃娃納粹兵討回來。
年少的他們,也許都沒拿過槍,稚嫩的臉龐,只關心同伴的安危,他們學得一身拆彈工夫,只知拆戰或解救不知名的丹麥朋友,但丹麥軍卻反過來,要從這些娃娃兵討個夠,孩子們戴著納粹頭盔,受盡霸凌,還要拆彈,一整個國家暴力,一幕又一幕的爆炸,戰爭的無情,加諸在這些孩子身上,真實,卻無比深刻。

觀影的感覺有點像在看李安的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」,該片雖在奧斯卡連個入圍的機會的沒有,卻也相當深刻。
戰爭vs少年略識愁滋味,到底我們為何要上戰場,究竟「我的未來是什麼」,在戰林彈雨中,比利只知救回他的班長「屍體」,他不想逞英雄,「我也很怕死」,但比利英勇的行逕,無意中被媒體拍下或影像流出,大家一陣肉搜,比利就有成名的機會,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,但在美國藍領家庭下長大的他們,似乎覺得在軍中更能滿足自我吧!

一個是戰爭對娃娃兵的霸凌。另一片則是戰爭讓朦懂青少年陷入心靈的糾纏。姐姐拜託比利不要繼續當兵,但比利卻更不想回到那階級分明、永無希望的真實美國社會,於是比利又重回戰場。
兩片都是用戰爭寫人性,都是非常深刻的片子

好影推薦:樂來越愛你(La La Land,獻給每一位有夢想的人)

「小確幸」,還是「大命運」,這真是人生的大哉問!這應該是継"鳥人”之後讓我最有感的「人生寫實片」電影。


La La Land,講的是「夢想」,女主角艾瑪.史東飾一個是想在洛杉磯 (La )好萊塢一圓明星夢的社會菜鳥,男主角雷恩.葛斯林飾演一個是想在爵士樂壇闖出名號的鋼琴手,兩人都沒有家庭背景(靠爸靠母),卻擁有無限的夢想,因為音樂而相識相戀。

艾瑪是天真浪漫的傻大姐,為了一圓明星夢,不斷的爭取試鏡,不斷被人「打槍」,在夢想的追尋,她屢仆屢起,樂觀到極點,別人不看好她,她卻努力爭取舞台劇獨角戲「So Long」的演出機會,機伶的她終於等到小鎮戲院關門的那天,她煞有介事的寫劇本,做道具,如願上台演出,但是舞台的燈光打亮,她面對的是「小貓兩三隻」的觀眾席,連她的男友雷恩都因「工作太忙」而沒來捧場。

  「夢想的幻滅」是那麼的殘酷,艾瑪累了,想回家,永遠回家,不想再做「明星夢」,直到那一天,熟悉的汽車喇吧聲響起,已分手的男友雷恩告訴他,公演那天台下有一名「貴人」,欣賞妳,願意資助妳一圓明星夢。艾瑪沒有錯過機會。

        男主角雷恩是懷才不遇的爵士鋼琴師,他了解爵士音樂精神和靈魂,他對時下的爵士「靡靡之音」不予苟同,卻又得在爵士鋼琴酒吧討生活,他把苦悶、鬱卒一腦股丟給台下的一位聽眾,這位聽眾艾瑪.史東對爵士音樂一無所知,但從此成為她最忠實的聽眾,也成為激發他夢想的「原動力」,雷恩好想開一間展現自我音樂靈魂的「爵士酒吧」,但現實是殘酷的,「夢想怎能當飯吃」,當女友的家人嫌他是不切實際的音樂魯蛇,他開始妥協了,為了生活,他加入那個曾經讓他看不起的「音樂同好」,這名音樂同好把傳統爵士和現代電子爵士融合,毫無違和感,樂團在他帶領下終於闖出名號,雷恩跟著享受著掌聲,他忘記原本的初衷,他得跟著樂團年復一年、日復一日的世界巡迴演唱和灌錄唱片,但艾瑪點醒他「當初的夢想呢?,你要流浪,還是跟我在La」。
5年後,2人都圓夢了!當年要不是雷恩開車載著她去試鏡,好來塢怎有這位大明星。要不是艾瑪對「安於現狀」的雷恩當頭棒喝,雷恩怎可能開一間自己的酒吧。
但人生殘酷的地方就在「現實」,「有情人總是不能終成眷屬」,5年的時間飛快而逝,當艾瑪再走入昔日的片場時,已經「飛上枝頭變鳳凰」當起好萊塢大明星,只是身邊「他」不是「他」。
又是塞車的夜晚,艾瑪跟身邊的他,停下車來漫步街頭,來到昔日熟悉(男友打工的爵士酒吧)的地方,只是招牌換了,換成她當年幫男友想的名字(賽斯"s)。
導演好厲害!當艾瑪走進酒吧,牽著老公的手,在位置上坐定,台上獻藝的卻是昔日的男友,這個當年在她對人生最絕望的那一刻,催促她把握機會的鋼琴師。當鋼琴師的鍵落下,電影看到這裡,眼淚再也止不住。那首在人生最絕望,激勵男主角、女主角靈魂的曲調再現,一對都知道彼此夢想的的戀人,卻只能在台上和台下靠著這首曲調做心靈的溝通,欸!好揪心。

往日的一幕幕再現,那空無一人的觀眾席,那無人前來聆聽的鋼琴酒吧,是誰讓你挺起胸膛毫無畏懼地奮戰下去…好深刻的一部勵志音樂片。

導演巧妙利用愛情詮釋追夢的現實與殘酷,原本對單純懷抱夢想的艾瑪既心疼又不捨,但電影最後一刻看到「土豪」牽著她,浮現莫名的噁心。對她的心疼和不捨全然轉嫁到雷恩身上。如果讓我選擇,我真心想當個單純的雷恩。

好影推薦「飛躍奇蹟-eddie the eagle」

好影推薦「飛躍奇蹟-eddie the eagle」  一部非典型的勵志片,在好來塢英雄勵志片當道的今日,更顯它的珍貴,「飛躍奇蹟」絕對值得一看,特別是對自己能力還在懷疑的人,這部單純的勵志片應該可以給人一點省思。
這是一部真人真事改騙的電影,描寫英國冬奧高台滑雪選手艾迪(eddie)「志在參加,不在得獎」的故事。艾迪從小就立志要成為奧運選手,但因為膝蓋箇疾,讓他飽受奚落,其中包括他水泥工老爸。

艾迪因為身體缺陷,愛運動的他,總是技不如人,問題是,他總是把參加奧運當作人生終極目標,老爸總是告訴他「你別作夢了,因為你的腳」,艾迪受盡挫折,失意地回去當水泥工,直到有一天,在電視上看到高台滑雪項目,他直覺「這是我可以發揮的項目」,因為不必用到腳。

天真的他,真的跑到德國訓練營,以一個滑雪門外漢,從10公尺…20公尺…40公尺不戰挑戰自我,最後從歐洲巡迴賽中取得進軍冬奧的門票。但他的成績成為英國人的惡夢,因為只要艾迪一出場,就知道「英國遜咖」出場了。

電影裡有一幕令人難忘,那是艾迪準備跳90公尺時,電梯內遇到世界紀錄保持人「芬蘭哥(忘記他名字了)」。

艾迪原以為芬蘭哥會恥笑他,但芬蘭哥一臉嚴肅地對他說,「你跟我都是一樣的人(他用手比出時鐘樣),如果12點是巔峰,那我可能是站在1點,你站在11點,在外人看,我1點比較厲害,你在另一面,沒被看到,其實你所在的11點,跟我所在的1點,直線距離12點都是一樣長。

芬蘭哥續道,「打敗別人,對我來說,稀鬆平常,但如果沒在這裡「達到自己的極限」,我可能帶著極大的痛苦回去。」
多麼令人動容的一段話啊!我突然想起10年前,帶著滿身傷痕離開茶飲業,當時我沒有哭,倒是太太哭了,她對我說「從嫁給你以來,我看你一再受傷(失敗),我直的很替你擔心,這些傷痕會成為你永遠的陰影,你會不會變得「害怕失敗」而永遠跨不出去。」真是一針見血的一段話。

太太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,社會的魯蛇、阿宒不都是這樣來的。太太的這句話,有著不可承受之重,有一段時間,差點把我壓垮,成為真正的魯蛇。那是因為大家都在乎「世俗的成功」。

艾迪並沒有成為魯蛇,因為他從來就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,他只在乎自己是否盡力。人生要面對的課題太多了,「奪牌」、「升官」、「賺大錢」、「上台大」絕對不是唯一也不該擺第一。面對挑戰,你能不能堅持到底,你能不能全力以付,就算全身受傷,什麼都沒拿到,你都覺得「無所謂,我對得起自己」,我認為,這樣的你,離「世俗」成功已不遠了。

好書推薦:百年追求

好書推薦:百年追求「百年追求」,一套三卷,講的是台灣百年來的民主故事,作者之一的吳乃德講得好「民主是一齣道德劇」,末尾追加引述哲學家漢娜鄂蘭所說「政治上的教訓:多數人屈服於恐懼,可是有些人不會…人道上的教訓:我們無需要求更多,光是如此,就足以讓地球適合人居住」有畫龍點睛之妙。***************


不管世界如何演變,威權總是讓人類屈服,但民主的產生,總是一、兩不怕死的人,站出來反對,一個影響兩個,兩個影響四個,道德劇是會感染人心的。

台灣的民主,不是憑空掉下來,過去的我,總是從美麗島、二二八、鄭南榕等單一事件或單一人去看台灣民主,你並不清楚整個脈絡,看完百年追求,幫你了解時空脈絡,當縱向的脈絡掌握,再看當時的國際環境,對於結果,你就不會懷疑了,「當結構已定,自然有一個人物或事件會產生」。

「百年追求」,用「啟蒙」貫穿整個民主追求的脈絡,卷一講的是日本殖民時期台人對於自治的追求,卷二,是台版的「悲慘世界」,台人從二二八之後驚懼,還好有外省的自由派學者跟蔣介石叫板,卷三則是蔣介石、蔣經國父子如何特務治國,美國如何影響台灣的民主化,一直寫到民進黨組黨。

卷一的台人,許多心向祖國(中國),也有人心向日本,但知識份子對於自主、自由、科學的追求是如此熾烈,資本主義、社會主義此時萌發,台灣的知識份子,受日人啟發,打開世界之窗,由林獻堂、蔡焙火等人推動台灣議會請願,要求台人自治。隨著國共內戰,國民黨戰敗來台,整個台灣情勢丕變,特別是二二八事件以及緊接而來的清鄉,把台灣的民主打入萬丈深淵,台人對政治不敢多言。

蔣介石來台,還帶了一群自由派學者當門面,這些人包括胡適、傅斯年、錢思亮、殷海光、雷震…,這些人全是台大的教授,他們沒有受到二二八驚嚇,憑著自己的良心,對蔣家政權批判,創立「自由中國」雜誌,用文字闡述民主的價值、政黨制衡的理念,對蔣介石一再連任,製造老國代法統,創造虛假的「反攻大陸」提出嚴厲的批判。

因為是外省人,又是學者,沒有民意根基,所以蔣介石當他們是會叫的小狗,一直到雷震和殷海光,與本土菁英郭雨新、楊金虎、許世賢、余登發等人結合,算是踩到老蔣的紅線,台人與外省菁英合組政黨,蔣介石展開大整肅,「雷震案」、「台大哲學事件」讓讀書人不敢講真話。

「自由中國」其實接攘自中國的五四運動,這些知名的自由主義學者,來台倡言自由、民主、科學,當知行合一時就淪為威權統治者的逆麟,講真話的下場可想而知。

五四運動是中國的資產,許多跟共產黨走的學者下場悲慘,但另一批「向右走」的學者,在國民黨的鐵蹄下,日子也不好過,但他們自由思潮卻啟蒙下一代,當民主最大的劊子手「蔣經國」躍上政治舞台時,展開第二波的大整肅,深受殷海光等學者啟蒙的鄭南榕、林正杰、施明德、林義雄展開抗暴,於是美麗島事件,波瀾壯闊地展開,小蔣大逆不道,引來美國老大哥不爽,美麗島意外啟蒙全台人民,影響一直到現在。
民主,真的是一齣道德劇!當統治者打壓得越深,人民反彈的力量越強,時至今日,二二八的影響仍揮之不去,小蔣一手操弄美麗島事件的結果,反而燒到自己,也終於開啟台灣人創黨的契機。
很好看的一套書,最吸引人的是一些大人物或小人物,大人物像胡適,嘴巴講自由、民主、科學頭頭是道,結果民主人士最需要他時,他順從統治者,連替自己同志雷震說一句好話都不敢。彭明敏的父親彭清靠,在二二八時是高雄議會議長,為了市民他上壽山跟彭孟緝談判,結果被打死,彭明敏後來成為台大政治系主任,提出「台灣自救宣言」觸犯逆遴,他從台灣逃到曼谷、加拿大…最後到瑞典,面對國民黨的追捕,不斷易容、易身份,他到瑞典時說「好像逃到月球一樣」,這過程中,有好多他不認識的人幫助他。

施明德在美麗島事件後逃亡也是一樣,要知道當時「知匪不報」、「窩藏匪諜」都是七年以上的罪責,但有血性的台灣人,就是不怕坐國民黨的牢。
台灣真是寶島,用最小的代價爭取到現在的民主,這其中有許多偶然、機運,如果沒有殷海光那些外省人,怎會有台人對民主、政黨與法治的觀念,如果沒有美國的干預,怎會有小蔣的放下屠刀。

看看香港、菲律賓、印尼或現在的烏克蘭,縱然國民可以選總統,但國家仍是一團亂,台灣的民主之可貴,在於先賢先烈用智慧和鮮血澆灌,讓我們可以毫無驚懼地往前走下去。

好書推薦:旅行與讀書(詹宏志)

好書推薦:旅行與讀書(詹宏志)會買一本書,通常不用太多的理由,幾天前在開車時,無意間聽到趙少康專訪剛出書的詹宏志,詹宏志談及日本失落的三十年,讓我心有戚戚焉,於是買來看看,結果證明是一本「十分超值」的書。


「旅行與讀書」讓人感受到詹宏志個人的寫作魅力,他自稱是書呆子,愛旅行又怕冒險,於是照著旅遊導覽書,按圖索驥遊遍世界各地,然而導覽寫作者和詹宏志實際的旅遊經驗總會有落差,兩者的反差形成另一種特殊甚至是十分有趣的旅遊經歷。

第一次見識到詹宏志的寫作功力,它把印度人的狡黠,非洲大自然的弱弱強食寫得絲絲入扣,描寫峇里島大爆炸後的悽涼與豪奢,帶著文人的人性關懷看度假天堂,還有從吧台上看日本匠人的恭敬專一。

好深刻的一本遊記,雖是散文記事,精彩程度完全不輸小說,對於詹宏志駕御文字的功力,真的佩服的五體投地,許多場景的描寫,常常令人拍案叫絕。

其中最喜歡第一篇「旅行與讀書」,詹描寫他在瑞士毫無準備的情況下,就橫越山嶺的窘事,第二篇「吟誦瑪開嚴的地毯商人」也令人印像深刻,他描寫到印度德里旅行時,為了買波斯地毯,跟高明的老騙子週過招的經過。

當然詹董何許人也,身為總裁,口袋麥克麥克,出國總是不忘到全球各大城市拜訪米其林★級餐廳,但從字裡行間可揣想,最能打動詹董心坎的還是各國的平民美,他為了吃一間知名美食家推薦的三明治餐廳,問了又問,直到在一托斯卡尼的傳統市場找到這間不起眼的店家,進去之後,大啖牛排,大塊朵頤,一陣酒醉飯飽,看到在地人的生活在自己眼前生動演出,酒醉老夫妻的鬥嘴,小情人的打情罵俏,感覺自己像一個陌生人,進入他們的領地「偷窺」。

因為自己旅行的經驗實在不多,在讀這本書時,我常用「人生的境遇」去體會詹老師的旅行,他為了一個美景,可以勇敢豪邁的向前,到陌生的國度,當地人會懷疑他「你這樣的裝備就打算上路?」,但路已經走到這裡,你能怎麼辦?再回頭可能又遇到剛剛的凶險的「奪命冰壁」,結果再走下去,比剛剛更更危險,好不容易遇到前方(反方向)來了人,問一問他們「還有多久?」,對方的回答總是讓他們為之氣餒,但能怎麼辦,難道要凍死在這無名的瑞士登山小徑?於是拖著老命趕路。我們的人生境遇何嘗不是如此,三不五時來個小冒險,但走了一半,不如己意,想就此收手,但「你能退出嗎」,「退出後,你將一無所有」,於是硬著頭皮,繼續往前走下去。

一本旅行的書,也是華麗的人生冒險書。

好書推薦:德意志領導

好書推薦:德意志領導這是一本講述德國從足球大國沒落後,以14年的時間再奮起的故事,主人翁是總教練勒夫,但由體育記者執筆,所以寫起來特別精彩,讀起來特別有韻味。


剛讀時,會被一連串陌生的選手、隊名和戰術名嚇到,但那無關緊要,看久了,就會發現重要是勒夫如何掌握機會,從沒沒無名的助理,讓職業隊管理階層相信你。

他因堅持自我,常被球隊管理階層不信任而解聘,所以經常「待業中」,但待業是他了解德國足球缺點的時刻,所以待業就到瑞士教練學校進修,或赴國外看指標性的球賽,看他有興趣的球星。

他不會為了一個教頭職務,汲汲營營去巴結各球隊管理階層,反而從教練學校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好,大家矢志找回德國的球風。所以當大家都在學巴西、西班牙、義大利等足球大國的球風時,他反而堅持自己構建的德球足球戰術。

足球跟其它球類一樣,隊內的「球星」都有自我的風格,「容不下別人」、「擠下隊友,我才能出頭」是陣中的傳統,有你無我的「獸性」,隊員相互會爭取機會,以致檯面下的競爭很多,有時甚至相互開幹。

勒夫擔任國家隊教練後,他要的是「球員」,不是「球星」,品格更勝實力,平常練習時間,你可以質我,大家相互溝通,可是一旦到緊張的比賽場子裡,「教練我最大」,這時球員「都是我的棋子」,你膽敢頂撞教頭,試試看,「就算你是稱霸足壇的大球星,我寧可找二線球員頂替你,就是不讓你進入國家隊,以免壞了球隊紀律」。

勒夫平時像藝術家,但到關鍵時刻像「暴君」,面對媒體的「吹毛求疪」,他一肩扛下責任,不讓球員去面對無理的媒體,但球員膽敢利用媒體來質疑教頭,他也會毫不留情反擊,但通常是球員落下風,只有少數的情況,勒夫為了球隊團結,他會放下身段求和。

如何駕御雄霸一方的球員,真的是一門藝術,難怪作者把勒夫比喻為「德國梅克爾」,在歐盟組織之下,她經常要面對會員國的無理要求,如何折衝妥協,真的要靠智慧。

這是一本講求德國式領導的管理書,與講求家父長式的中國或日本領導截然不同,也與講求魅力(charisma)領導的美國,有某種程度的不同。

通常在邁向重要比賽前,德國隊的技術和內部氣氛都未達到極緻,但比賽開始後,隊員開始警覺,向心力逐漸形成,但傷兵也不斷產生,留給教頭的是一連串的考驗,如何在有限的球員資源中貫徹戰術,要不要讓新手上陣,還是迷信三朝元老,很多決定都是一瞬之間。

雷米金盃確是迷人,但你有沒有準備好,很多時候都是「未解的答案」,但通常是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比賽,把球員激出鬥志甚至球員願意用體力透支來交換,2014年世界盃的冠亞軍賽,德國面對的是陣中有足球金童梅西的阿根廷隊,兩支有史以來最強的隊伍對陣,比的是誰出現漏洞較多,而當下另一對能不能馬上看穿,長驅直入,由關鍵人物起腳,其實,足球要出現漏洞非常容易,但惟有隊員能不分你我,才能打造出銅牆鐵壁的團隊,但關鍵時刻由誰起腳,是由你起腳,還是你看到隊友更有機會,你願不願意把機會作給隊友,一切都只有「上帝」知道,勒夫只是把團隊氣氛和技術拉上來,剩下的就交給臨陣的球員。

一本教育和管理的好書,推薦給教育界的好朋友。

抉擇-希拉蕊自傳

跟著希拉蕊環遊世界!看著沉甸甸的一本女性回憶錄,很擔心又買到另一本記流水帳的「賈柏斯傳」,結果,看到欲罷不能,希拉蕊的「抉擇」真很精彩。

這不是記錄希拉蕊個人的女性奮鬥史,而是她四年國務卿任上的外交折衝,描寫一個女人,如何在惡棍環伺的國際社會中捍衛美國的價植和利益。

書中以美國重返亞洲為開始,但最精彩的還是中東和北非,尤其是描寫利比亞、伊朗、敘利亞、以色列、巴勒斯坦、埃及,寫得活靈活現,精彩絕倫。這些中東國家大抵分成兩派,鴿派和鷹派,但中東因為宗教關係,讓問題更為複雜,很多宗教領袖狹人民自重,拉攏國際勢力,而國際勢力又分兩派,一派是英、美、法為首的民主陣營,另一派則是俄羅斯及中國為首的保守極權陣營。

中東之所以重要,除了是國際石油的重要產區外,還有它宗教的對立,人民總是受搧動而以鮮血澆灌信仰,形成國際恐佈主義,美國為了打擊恐佈主義,必需在這些國家找「同路人」,但中國、俄羅斯也在找同路人,然而中俄兩國的戰略縱深是發展經濟。美國經濟的發展又不能缺少中國,國際間看似競爭又合作的案例,實在不勝枚舉,書中見識希拉蕊操作國際關係的細膩程度。

這是「國際關係」的入門書,也是學習「危機處理」的好範本,更可以反思台灣的自處之道。看完後,對國際現實會改觀,你不能怪美國不來幫你,因為她自己處在國際遽變之下也是自身難保,但她仍會堅守其基本價值,這是妳的立國信仰,這個價值絕對不是經濟發展,台灣若為了經濟利益,靠向中國,美國一定會拋棄你,同樣的,若台灣為了獨立,把所有希望寄於美國,美國一樣也會拋棄你。

鳥人寫鳥人

鳥人寫鳥人
看「鳥人」實在過癮極了!很怕看完這部,可能有長一段時間都「觀影無味」了!所以趁記憶還新鮮,再補充寫下觀後感。
中年危機,如影隨形,米高想超越自己的二十年前的成就,一如自己十多年前帶著滿腔熱血進入社會工作,迷失於金錢與人際之間的巧詐,差點失去了真正的我。人生的滿足感,你永遠覺得不夠,說好聽一點,是積極,難聽一點是野心。
「鳥人」有很多層意義,它從「本我(真實的我)」、「自我(想要成就的我)」開始演繹,戲中的米高基頓被「本我」與「自我」困住,潛藏在心中真實的我,對社會一切感到不滿,你明明有能力去獲得那一切名利,但你卻不想跟這個社會妥協,復仇者、鋼鐵人、變形金鋼還有那血腥、暴力、臉書、網路、youtobe…沒有一樣,我看得順眼,是這個社會在跟我作對嗎?還是我跟不上世界的腳步。
步入中年,開始對自己省思,也省思這個社會,米高這樣的人,其實很ㄍーㄤ,想跟這世界證明自己還行,你想找回20年前那個「batman蝙蝴俠」,卻不想鳥現代的新傳播模式,諷刺的是,你有意無意被新的傳播模式抓住,反而一標中的。
電影中的米高,幻聽又幻影,「真實的我」一直在叫他前進,不要鳥這個世界,問題是這世界又把他困住,該怎麼辦? 壓力太大,等我演完這齣劇就自殺吧!
真實的世界,你會看到一個在舞台上舉槍自盡的傑出演員。然而,電影裡,他成功了!諷刺的是,他用誠意的自殺獲得全世界所有觀眾的目光,也重拾昔日的batman風采,他似乎可以肆意的敖翔於天際,找回自己真正的「鳥人birdman」。

跟米高演對手戲的愛德華諾頓,令人拍案叫絕,讓我用另一種角度去看待這社會的「主流壞蛋(像蔡正元這類)」,這個帥哥,人生裡無時無刻不在演戲,他把自己偽裝起來,別人無法看透他的心思,但一上了舞台,他變了一個人,但這個才是他的「真我」,對於他的戲(工作),他有自己的堅持、看法。戲外無法勃起,無法滿足太太,上了舞台,全身亢奮,連觀眾在旁,忍不住對著女主角也就是自己的太太開幹(大屌那一幕,絲毫不輸米高的小YG),欸!假作真是真亦假,愛德華飾演的麥克,順從自己,活得悠遊自在,他永遠不懂米高在不滿什麼,就像米高看不慣麥克戲外玩世不恭的態度。

其實米高是孔孟的信徒,麥克則是老莊的信徒,兩人的內心深處,都是向善,都是值得深交的好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