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空拍機聯想「林奕含事件」

    有定點(出發點)設定的空拍機!
    作家林奕含自縊身亡,新聞炒的沸沸揚揚,一付無法收拾的樣子,但隨著時間的推進,整個「圖像」也越來越清楚。

    這是一個被「臉書」宰制的社會,全民的焦點,往往被當事人脫口而出的一個詞而牽著鼻子走,媒體瘋狂追逐。

    「誘姦」、「狼師」成為主導這個事件的主體,所以被害人「林奕含」就非常確定。毫無疑問,林奕含死諫,但死諫的對象,是不是「狼師」,自始至終都是父母和媒體給答案。從我看來,她的死,是被這個「升學體制」、「父權社會」害死。

    教改多少年了,我們還是走不出「補教名師」、「滿級分的菁英教育」。林奕含是個頗有文采的資優生,但他為何會得憂鬱症,我猜想,跟她的原生家庭有關,來自醫界的父母親期望女兒從小就是資優生,最好能上台大,甚至台大醫學院,奕含就是父母親掛在胸前的那顆最耀眼的「紫水晶」(這是我的臆測)。

    她因為聰明,所以讀書游刃有餘,完全符合父母和師長的期望,但她除了會讀書外,還會感性思考,會衝突,年少的她,沒有宣洩的窗口,所以罹患了憂鬱症,父母明知道她有嚴重憂鬱症,片面期待她嫁給「可能」高富帥、家世背景不錯的「好丈夫」,從此為人母就不再憂鬱。這是不是有點像,一個染上毒癮的敗家子,父母以為他娶個越南老婆,生了小孩就有責任感,就從此戒斷毒癮,這其實是一次害死2個人,甚至是一家人。

    「被扭曲的升學教育」一直是「林奕含事件」沒被探討的區塊,補教名師為什麼還能在這社會這麼左右逢源、吃香喝辣(丟臉丟到家,還有死黨挺他),因為陳星寄生在「無可救藥」的教育制度底下。多少年來,這個制度害死多少才子佳人、多少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,原本是可以肆意馳騁在文學天地,跟班上男同學談一場小戀愛的林奕含,因為家庭和社會「錯誤的期望」,讓她的人生之路一路走到黑。
    也許是近來超關心林奕含事件,今天採訪新民國小替代役男陳品君為該校拍微電影新聞時,看他開心地把玩著「空拍機」,腦海裡竟浮現「林奕含」的影像,林、陳2人年紀相彷,陳品君來自經濟中上的台灣家庭,在他升國中時,父母有先見之明,把他送到美國去當小留學生,他從小就適應美國的生活,他在華盛頓州(西雅圖)一間高中畢業後,先讀「社區大學」,後來再到肯塔基州讀一間州立大學的管理系,中間有去補習,課程是為了銜接大學教育,不是為了考上特定大學(先申請,申請到了,再去補不足的部分)。

    陳品君說,在美國,升學管道很多,強調學生的自主性,台灣好像都是大人幫你設定好,你要乖乖走,像他就讀的「社區大學」很普遍,很多科目都可以上,但他要讀「管理系」,就要更專業,所以他申請前要先拿到一些「基本學分」,申請到這間學校,就好好唸,不會去想轉系的問題。

    他之所以回來台灣當兵,是因為台灣家裡需要他,將來他有可能會在台灣待上一段時間,因為雙國籍,隨時可能被調去當兵,乾脆先「自投羅網」,28歲當1年的替代役。

    他承認,「當兵很無聊」,但他實在不想虛度日子,便向校長提「空拍校園」的構想,校長鄧仕文先從朋友處借一台6萬元的給他,品君玩出興趣,就興起為學校拍「微電影」的想法,於是學校買一台1萬8千元的半專業機,他就利用這台空拍機去認識他所居住的田中鎮。
    他說,6月退伍後,他想去「俄羅斯」看看,也許做生意,也許上班,「反正我就想去俄羅斯瞧瞧」。
    在操場上,看他雀躍地把玩「空拍機」,我問他「你不怕墜機或飛不回來嗎?」,他說,「這個可以原點定位,快沒電,就會自己飛回來」,這聽這句話,好感動,這好像「人生的解答」。

   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一對女兒:面對台灣這種扭曲的教育環境,爸媽真的沒有錢讓妳出國,妳就多擔待一點,好歹書要跟得上同學,但爸媽告訴你,學業並不是人生的唯一,品格絕對比學業重要,東西學會了,就要勇敢去闖!受傷了,沒電了,記得回來,爸媽永遠在這裡,但別期望爸媽會養妳一輩子。

    這是陳品君與學弟合拍的微電影新聞連結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breakingnews/2063037?utm_medium=M&utm_campaign=SHARE&utm_source=LINE

    1 thoughts on “從空拍機聯想「林奕含事件」

    1. 小賴e學院 2017-05-11 / 08:41:29

      推動學士後醫 拯救十二年國教
      要讓十二年國教推動得成功,要破除大儒家文化圈的升學主義,台灣的教育改革可以完整地學學美國,最重要的是:把讀醫科的權利還給孩子—真正推動學士後醫學系體制。為什麼這個文化圈最頂尖的人都去讀醫科?因為,相對其他較易變動的行業而言,醫科的投資報酬率與回收率都高—因為有政府補助造成的學費又不高、錄取人數有相關同業公會要求教育部控制著、未來的收入又很穩定,而且,最重要的是,小孩處在家長還可以控制年紀,而且入學採計一些可以透過補習而來的共同科目,相對容易達成。所以,台灣的家長將小孩自小學到高中都畫定路線,政府的各種教育改革制度治絲益棼,適性發展無從推行。要改變這個現象,唯有將全部醫科(人醫:醫學、中醫、牙醫等)入學改為學士後醫,這樣,大家(家長、學生、高國中學校)才真正獲得解放,學生升大學選擇校系才可能會是真正在做選擇,而這時,補不補習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。推動學士後醫之後可見的只有一個缺點:那就是「少數的社會階級流動可能會不見」。君不見台灣媒體常拿來大做文章的「窮苦小孩奮發考上醫學系」(這也顯示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醫科高」),這樣的新聞將不再—但這其實可以透過獎學金來解決。

    發表留言